天道广大,无始无终,即表现于四时运行、万物生长,不是离开四时万物而别有所谓天地之体。
圣贤之学,由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辩而后笃行,则行者,行其人伦日用之不蔽者也,非如彼之舍人伦日用,以无欲为能笃行也。但规律乃语其至,非原其本,就其至极而论,理不过是事物不可改变的必然性,但绝不是事物的本原。
然世道之为叔季自若也,生民之不治自若也,礼乐之不兴自若也,异端之日昌而日炽自若也。如果以为心出一意便可以定可否,那就是以心思强制耳目,这当然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。他指出:实学不明,言虽精,书虽备,于世何功,于道何补?所谓实学、真学,就是指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以及兵农、钱谷水火、工虞之类。如欲知礼,凭人悬空思悟,口读耳听,不如跪拜起居,周旋进退,捧玉帛,陈筮豆,所谓致知乎礼者,斯确在乎是矣。他提出举声色臭味,则盈天地之间者无或遗矣,虽然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,因为客观世界的物质及其属性是多种多样的,仅仅用声色臭味是不能包罗无遗的。
臣效其能而君正其可否。推之万理皆然,似稽文义、质圣学为不谬。在世界交往中当然要讲利益,但也要讲道义,讲仁爱,对弱势者更要如此。
仁是其内在精神,礼则是外部形式,二者是完全统一的。这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的一条出路。仁不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以然者,而且是人何以成为人的所当然者,仁是存在和价值的统一,也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。而是建立睦邻关系,增进友好往来。
世界历史也就发生了变化。全球化或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。
600年前的今天,即15世纪刚刚开始的明代初期,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,也是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。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不是别的,就是仁和礼。以儒家核心价值为指导的中华文化,与西方(近代)文化确实有很大区别。明朝的政治是皇权政治,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的关系,比较复杂,这里不谈。
儒家文化价值观,并不完全排斥一切利益,但是主张义利兼容,义中取利而利中求义,但它坚持义以为上而不是利益至上,更不是见利忘义。但他却是以儒家的价值观指导其行动,无论到哪里,包括到非洲的一些部落,都是以礼相待,广施仁德,以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儒家精神处理各种问题,因此获得了成功,受到各地人民的敬仰。后者则是一种所谓探险,凡是未到之处都要去,而在所到之处,则插上自己的旗帜,接着而来的,则是殖民地的掠夺与建立。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,具有永久价值
这又是与功利目的分不开的。儒家文化价值观,并不完全排斥一切利益,但是主张义利兼容,义中取利而利中求义,但它坚持义以为上而不是利益至上,更不是见利忘义。
明朝初年,中国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,能制造出先进的船只,并有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,特别是有世界意识,因而能够航行远洋,了解世界,进行交流。霍布斯提倡功利主义,培根主张知识即权力。
郑和船队在海上打击、铲除海盗,平息苏门答腊的叛乱,就是这方面的例证。孔子所说的仁,是具有普遍性的,并不像有些人所说,是出于动物性的本能,或局限于家族范围内的等级伦理。科学技术就是知识的最大成果,它只能成为手段,其目的则是满足人的利益。后者则是一种所谓探险,凡是未到之处都要去,而在所到之处,则插上自己的旗帜,接着而来的,则是殖民地的掠夺与建立。当时的儒学已有进一步发展,宋儒大大推进了孔子的仁学。其主要目的是经济贸易与和平往来,毫无征服之心、掠夺之意。
人们在谈论多元对话与共生,甚至融合的可能性,这应当是可行的。以儒家核心价值为指导的中华文化,与西方(近代)文化确实有很大区别。
但二者有一个很大的区别。仁是建立人间与世界和谐的价值指导和理论基础,其实现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国一人,天下一家的万物一体境界。
[2]《打破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——专访英国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士程思丽》,《参考消息》2005年7月7日第15版。西方有两位哲学家,可能对西方近代文明产生过重要作用。
前者是一种和平之旅,意在经济、文化与政治交流。600年前的今天,即15世纪刚刚开始的明代初期,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,也是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。这些学说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体现了儒学对人的尊重,对人类的爱。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,从太平洋开始,穿越印度洋,直达非洲东海岸,历时28年,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远洋航行,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贸易,范围所及,有半个地球之大。
全球化或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。但是,根据孔子的仁的学说,只要四海之外有人,就一定能实行仁德。
这说明,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开创世界新秩序的真正的和平之旅,郑和本人则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和平使者。他既不到处杀戮征服,也不着意传播儒家思想以改变原地居民的信仰,而是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。
随着中国的再次觉醒,它的意义应当重新得到认识。郑和下西洋完全是一次开创性的和平之旅,所到之处,没有以强凌弱、以众欺寡,更没有掠夺别人的土地,作为殖民地。
明成祖朱棣当时明确地颁布不可欺寡,不可凌弱的手谕,提出内安华夏,外抚四夷,一视同仁,共享太平[1]的方略,以世界眼光实现对外开放,以平等态度对待各国各地区的人民,就体现了这一点。正是在利益原则的促动下,出现了海上文明与海上霸权。不仅在本地本国范围之内适用,而且要应用于本地本国范围之外。因为仁不仅是人间性的,而且是有关一切生命的。
这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的一条出路。但是,它实行的是对外开放国策,不是自我封闭的国策。
孔子早就有乘桴浮于海之说,又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之说。儒家认为,人类有共同的情感,有人的尊严,无论是哪个地区、哪种肤色的人,都应当得到尊重和关怀。
而是建立睦邻关系,增进友好往来。更重要的是,它以儒家的礼仪和仁义为根本原则,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国家,对待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,建立一个礼尚往来的世界秩序,这才是值得重视的。
顶: 61654踩: 5
评论专区